餵母乳的十大迷思,如何促進乳汁分泌及問題處理
在資訊爆炸、訊息真假參半的時代,很多謬思會讓人迷惘,進而對哺育母乳心生畏懼和敵意(例如:餵母奶就很累會被小孩綁住、會乳腺炎、會喪失自己、會胸部變形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但靜心反思,難道餵配方奶的媽媽就很輕鬆?出門都不用顧小孩?都不會變老流失膠原蛋白?本來在決定生小孩,成為媽媽的時候就要知道這是一場截然不同的人生修練,不論哺餵母乳與否,當媽媽本就不輕鬆,重點還是在自我覺察、家庭伴侶合作育兒、愛你所選,選你所愛。
以下分享十大QA關於餵母奶的迷思,讓你有奶輕鬆餵。
Q1:我媽以前沒母奶我也沒母奶?
A1:不置可否,的確有先天乳腺發育不全的個案,主要是因為雌激素分泌不夠進而影響到乳腺管的生長發育,但這在青春期就會有端倪,並不是婆婆媽媽們常說的我以前也沒母奶的主因,常見的原因主要還是跟泌乳機轉有關,產後有依寶寶生理需求移出奶水,身體會依據母體身體狀況分泌適量的乳汁;反之,當多種可能原因(例如:產後大出血、沒有適時移出奶水導致乳房過於充盈等)導致身體的負回饋啟動,(FIL增加: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就會抑制奶水製造,以保護母體,但這並不是單向變化,全有全無,甚至再度泌乳都是可能的。
Q2:產後根本擠不出來,我一定沒有母奶?
A2:其實奶量的多寡因人而異,身體很奇妙,子宮會因為孕育生命而改變,乳房也是,所謂的來奶是在產後的3~8天,所以剛生完擠不出奶是正常的喔!
泌乳機轉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其實在懷孕中期約16~22週就開始製造奶水了!
第二階段:是產後第三天到第八天,隨著母體黃體素驟降、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奶水分泌就會開始充沛,就是所謂的來奶,除了荷爾蒙影響,這階段的關鍵也會因為刺激越多(寶寶吸吮或規律擠奶)而正向回饋促進更多的乳汁分泌。
第三階段:是產後第九天開始,荷爾蒙的影響下降轉換為乳房自己控制,有需求有製造,這時候奶水移出(寶寶吸吮或擠乳)是泌乳機轉的關鍵,也是這個時期身體慢慢調整成供需平衡的狀態。
Q3:小孩親餵一直哭,一定是我沒有母奶?
哭其實有很多種原因,舉凡吃喝拉撒睡寶寶的溝通方式就是哭聲,育兒也是從零開始慢慢觀察、回應、試誤學習,更認識寶寶,了解寶寶的表達和的生理需求,依照寶寶需求餵奶,不論是親餵或是瓶餵,母奶或配方奶,都是我們需要了解進而磨合適合彼此的餵食方式,哭只是一個溝通方式,不一定是沒奶的單一答案。
Q4:餵母奶一定會經歷石頭奶,好痛好可怕?
A4:其實餵母奶沒有要一定要經歷石頭奶,但我們要知道所謂產後石頭奶(乳房腫脹)的成因,才能防患於未然。
根據泌乳機轉,大部分媽媽會在產後3~8天進入所謂來奶階段,此時乳房的變化稱之為「生理性脹奶(Fullness)」,因為乳糖和水進入乳腺細胞,細胞變大,細胞間隙變緊密,所以會感覺乳房熱、腫、硬,每個人的感受強度不同但和石頭奶不同的是不會發燒,而且奶水流出是順暢的,所以此時的因應是「依照寶寶需求哺乳或是模擬寶寶需求3~4小時移出奶水」,若仍感受熱和脹的不舒服,可以適當的涼敷乳房和按摩肩頸。
石頭奶 (乳房腫脹Engorgement),則是因奶水沒有適當的移出,乳房過度充盈,可能會水腫、緊繃、疼痛,進而奶水流出不太順暢,之後會有發燒的現象,這時的自救撇步是「涼敷消腫、解除疼痛、軟化乳房,以適當的方式移出奶水」,補充足夠的水分,但先避開發奶食物,關鍵還是在於移出奶水,若寶寶能有效率親餵為佳,再者手擠乳或疏乳,但不是暴力擠奶也不是完全不理喔!如有此症狀的媽媽建議可諮詢母乳友善的醫師,搭配哺乳期可使用的止痛藥更能儘速緩解症狀。
Q5:親餵好痛,乳頭乳房又會變形,又會腰酸背痛?
A5:親餵不一定都會很痛,但痛的原因有多種可能,例如:剛開始適應的乳頭敏感、寶寶吸吮的方式扯到乳頭、局部皮膚感染、雷諾氏症、寶寶長牙不小心咬到等,不同原因的因應方式不同。乳房大小其實隨著年紀增長,地心引力影響,胸型本來就會和年輕時不同,盡量避免過快的乳量變化,可以減少皮膚和組織被拉扯鬆弛,適度運動和伸展運動也有助於訓練胸大肌。至於腰酸背痛的部分,熟悉各種哺乳姿勢(躺餵、生物哺育法、搖籃式等),並要注意支撐(例如:利用枕頭靠背、搖籃式手臂也要支撐等),再者懷孕時期本就會有骨盆前傾的生理變化,產後也需要時間修復和站坐姿重心的調整,也需要適度的肌力訓練找回核心肌群的肌力,這都是因人而異。
Q6:擠奶好麻煩,還會草莓奶,還容易乳腺炎?
A6:擠奶的確不方便,但根據工作型態找尋合適自己的擠乳頻率也是可行的方式之一,目前臺灣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子女未滿二歲須受僱者親自哺(集)乳
者,除規定之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每日另給哺(集)乳時間六十分鐘。 受僱者於每日正常工作時間以外之延長工作時間達一小時以上者,雇主應給予哺(集)乳時間三十分鐘。現在的擠乳器有很多種:單邊、雙邊、手動、電動、無線等,選擇合適的擠乳工具和適當吸乳器的喇叭罩口徑,避免過強的吸力,就比較能避免乳頭受傷引起的草莓奶。乳腺炎的原因很多,生活壓力、過度刺激拉扯乳腺、塞奶後不當處理等都有可能,但最重要的是遇到乳腺炎還是要即早尋求醫師的協助診治,對症下藥。乳腺炎治療期依然是可以餵母奶的,就算當下不餵,也要適時的移出奶水,這也是治療過程之一而不是突然就停止不擠奶。
Q7:市售都有銜接母乳可選擇的奶粉,為什麼還要餵母奶?
根據國際四大期刊之一「刺胳針」(The lancet) 2023年針對母乳哺育的系列報導提到,將母乳代用品改為「商業化的嬰兒配方」,避免產生嬰兒配方有可以取代母乳的錯覺。配方奶的發明是為了讓一些真的沒有母乳可喝的嬰兒能有營養和成長,但目前並沒有任何的配方奶可以有母乳裡的抗體或活性物質,但在行銷話術的渲染下,很容易讓媽媽自我懷疑,進而弱化了自己的生物本能,被商業化嬰兒配方洗腦以為非它不可。
Q8:哺餵母奶好多禁忌,媽媽的身心自由都被限制?
A8:其實哺餵母乳就只是一個育兒生活型態,孕婦不是病人,餵母奶的媽媽不是犯人,很多禁忌大多是沒有實證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以下舉例幾個常見對哺餵母乳的誤會:
哺乳期能不能喝咖啡?
根據建議,每日咖啡因300mg以下是可以的(一般人其實也是建議這個量),想喝的時候看一下成分表,當然還有觀察孩子的反應去做調整,如果寶寶會焦躁不安則需暫停。
哺乳期能不能喝酒?
其實ㄧ般人也不建議飲酒,還是建議能避免盡量避免而且過量的酒精會抑制泌乳。
哺乳媽媽要不要吃保健食品?
不管是不是哺乳媽媽,只要保持營養均衡,保健食品沒有什麼非得吃不行。但值得一提的是維他命D,因為國人普遍接觸陽光的頻率不高,再者從母乳過去給嬰兒的量很低,所以母乳寶寶建議一天補充400IU,配方奶寶寶沒喝到1000毫升也建議一天補充400IU。
母親吃益生菌能不能改善嬰兒可能或已發生的過敏症狀?
其實益生菌的學理目前仍充滿未知,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實證醫學建議,所以並沒有建議母親該吃哪一種益生菌預防寶寶過敏或是寶寶應該吃什麼益生菌改善過敏,建議有症狀還是應該先就醫詢問醫師的建議,再依照個人體質狀態來考量需不需要吃。
Q9:哺乳期能不能染燙髮、霧眉、看牙、吃藥?
A9: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哺乳媽媽使用染髮劑或燙髮劑會對母乳寶寶產生影響,使用在頭皮上的用品就像用在皮膚上的藥品一樣,吸收到體內的量更少,不必擔心乳汁對寶寶有不良影響;不過當然要選擇合格的美髮師、美睫師及安全的產品。至於看牙、看病和吃藥,哺乳真的不是禁忌症,藥物會不會過奶,能不能使用,還是有藥典可以查的.,抗生素不是哺乳禁忌症喔!
Q10:親餵小孩很黏人會不獨立,離乳很麻煩?
A10:其實孩子會黏主要照顧者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親餵的孩子的確和媽媽的連結較強,媽媽要安撫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其他的照顧者有耐心,用其他的方式引導,孩子一樣可以和友善照顧者相處融洽,例如:依照寶寶生理需求,不要在過飢的時候才餵奶、嬰兒主導式瓶餵不灌奶再大一點友善的陪玩、親子共讀等。至於獨立和教養有關,父母學習放手,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試誤學習、用愛與包容支持孩子探索,這才是培養出獨立自主的素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哺乳至兩歲,並沒有所謂的6個月或一歲以後沒有營養要斷奶;而母乳裡面的抗體和白血球不僅是動態變化,也是目前配方奶不可能含有的成分。當然,一歲以後的孩子,建議飲食要慢慢轉為固體食物,喝奶為輔,但大童的持續哺乳,喝的不僅只是營養,而是安全感呀!如果孩子的確長大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不錯,媽媽又有點累想要休息離乳了,不妨可以試試「繪本溝通」、「情感轉移物」,以及再三地給孩子安全感的肯定,「不管有沒有喝內內,媽媽都愛你,也都在你身旁」。離乳真的只是一個過程,耐心陪伴孩子溝通引導,孩子終究會長大。
餵什麼奶是媽媽的自由意志,但我們有必要知情選擇而不用杯弓蛇影,或被一些哺乳迷思綁架。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嚇自己,太多的情勒「我是為妳好」,真的只是阻擋天性的自然,喝配方奶當然也會長大,不過如果有完整的產前教育、完善的產後支持,在能力可及的情況下,磨合出適合彼此的哺育方式,其實哺餵母乳真的沒有那麼多禁忌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