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遊戲:促進寶寶感知和情感發展」
現在孩子生的少,各個都是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父母壓力也不小,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又怕孩子壓力過大,尺度拿捏都是修煉,但無論如何提醒自己,莫忘帶孩子來世界的初衷,是要來探索新知、與之互動、體驗人生,而不是過度保護在框架下或是凡事都要有目的性、成績性。其實孩童的發展就是跟著照顧者生活學習,舉凡照顧者的哼歌安撫、再大一點的出門逛公園、還是好奇地抽衛生紙或是隨手亂塗鴉、每個生活細節的互動都是感覺統合。
當然,因應少子化,政府除了鼓勵生育的政策,針對每個孩子,提供預防保健,113年度國健署更和兒童發展領域的專家們,一同推行「兒童發展篩檢PeDS量表」,希望能透過本土化的內容、標準化的工具實施,能提早發現端倪,盡早早期療育的介入或是育兒教養的盲點提點,能幫助到孩子和家長。
實務面呢?其實很像M型的兩端,排除因生理疾病的發展遲緩,有一部份孩子是因為過度保護,缺乏生活刺激而發展遲緩,也有一部份的孩子是因為電子保姆過早介入或是使用時間太長而影響到情緒、專注力、語言、社會發展等。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科技始於人性,但最終玩具遊戲都是輔助,促進寶寶感知和情感發展,表情和動作的互動、以身作則的示範最直接,生活中的體驗、嘗試更重要」。底下就由兒醫四寶媽-余琬儒(魚丸)醫師,依據國民健康署兒童發展篩檢評估量表PeDS(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社會發展),分享不同年齡範圍適性發展的親子日常互動遊戲吧!
0到6個月
· 寶寶主導式餵食:寶寶剛出生,滿足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是第一要務,照顧者同時也一起學習怎麼觀察寶寶的反應來作回應,光從喝奶(不論是瓶餵還是親餵)就開始感覺統合的練習了呀!不強迫灌食定食定量,而是依據寶寶自主的吞嚥、飽食、情緒反應去磨合微調出一個有彈性的作息,這也是一種認知、情感的發展。
趴姿抬頭練習Tummy Time:通常是在寶寶兩個月大的時候可以進行的親子活動,能夠訓練寶寶頭肩頸的肌肉力量。這是在「寶寶清醒」的時候,讓寶寶趴著抬頭,一開始頸部力量還不足也可以趴在照顧者身上(母乳哺育的生物哺育法還有袋鼠護理正是如此),進行Tummy time的時候,照顧者可以拿著有聲響的玩具進行平視的互動,這樣同時除了大肌肉訓練還有認知、語言、社會發展的互動刺激。
親子共讀:這是一個從剛出生就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親子互動,寶寶剛出生視力雖仍是模糊階段,但光共讀這個活動,就有聲音、語言、情感的刺激,適宜的繪本、圖卡是輔助的教具媒材,這階段布書或是相對圖案簡單的圖卡繪本都很合適,不過重點還是在於親子之間的互動,人聲的直接輸入,表情的直接互動都不是電子產品可以取代。
6到9個月
· 爬行刺激:俗諺七坐八爬,PeDs的粗大動作指標是能手肘或手掌撐起上半身,胸口抬高,頭部軀幹穩定;也可以自己獨立坐不過度前傾,而這些粗大動作的生活訓練都有賴於Tummy time的延伸,讓寶寶有一個安全防撞的空間可以練習爬,而大人都可以用各種玩具、聲響等在前方平視鼓舞互動,這個階段寶寶的活動量增加,更需要陪伴和互動,簡單的親子律動(例如:簡單的飛機飛高高(寶寶靠在大人小腿上,大人牽著寶寶的手,大腿出力抬起小腿呈90度))也都是大動作的刺激。
· 餐具、玩具抓取、副食品/手指食物的練習:目前兒科醫學會建議4個月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最晚不要晚於六個月,吃副食品不單只是為了營養,更是從中練習吞嚥咀嚼,認知語言社會發展(會表達對食物的喜好),在餐具的拿取練習,食物的抓握上也都是手部精細運動的生活做中學,不同食材的觸感、味覺、嗅覺也是在每次進食中的感覺統合,而這部分的生活經驗刺激是持續延續到2~3歲以上的親子互動(不要讓餐桌成為戰場)。
9個月到1歲
延續前面的互動,寶寶每天都呈現不同的面向成長,這個時期坐的又更穩了,也開始學站,精細動作更細緻,語言認知也有更多聲音語調的組合。
· 有聲書/玩具按壓/積木堆疊:,用手指去按壓也是精細動作的練習,在抓握玩具、積木的過程是玩具功能的探索,也是更多雙手操作的學習過程,當然照顧者的陪玩引導也是社會發展、語言認知的互動,這些不是手機、平板、電視等單一影音刺激能取代的,何況過度使用3C產品會造成視力、專注力、情緒發展、社會行為發展的負向影響,因此目前兒科醫學會建議未滿2歲不接觸螢幕。
· 翻翻書、操作書說故事:持續親子共讀的益處正慢慢的展現,在這個階段可以嘗試翻翻書的硬紙書和一些操作書(例如:經典的好餓的毛毛蟲或是上誼出版的親愛的動物園等),除了透過講繪本增進認知語言和情感的互動,也有手部精細動作的練習。
· Peek-a-boo躲貓貓遊戲:這個階段寶寶開始有物體恆存概念,躲貓貓遊戲很受寶寶們喜愛,常常會逗得他們呵呵笑,有表情的變化刺激,有社會認知眼神的互動,也可以讓寶寶伸手把擋住的東西抓下來,也是精細動作的延伸,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能增進寶寶語音的多樣性。
一歲到一歲半
寶寶開始學站學走囉!這個階段從生活體驗中感覺統合格外重要,不能偏廢。寶寶更喜歡探索了,學站、學爬椅子、有點頑皮搗蛋,其實都是從生活細節中訓練感覺統合,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在照顧者陪同,安全可接受的範圍內,讓孩子多出門走走探索,試誤學習,不管是丟球互動還是到公園的溜滑梯或是盪鞦韆亦或是看公園的花草樹木撿小石頭,生活即是感覺統合;此外,多外出不論是到公園或是親子館,都會接觸到他人,也有益於語言發展、人際互動、社會發展。
一歲半到兩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外界的資訊如海綿般的大量吸收,除了延續大肌肉運動活動之外,在精細動作上的進步也更為細緻,例如如:開始會用拇指食指對握拿東西(積木或看得到的東西)堆疊、開始會轉瓶蓋,這些對環境的好奇和嘗試都是生活的感覺統合,切勿為求快速方便直接代勞,間接扼殺了孩子的學習和創意,但同時照顧者必須把危險物品收高,提供安全的環境探索。
認知語言的刺激,親子共讀一直是相得益彰的親子互動,不論是認知圖片、詞彙串連,進而隨著年紀增長再擴大到文句組織都有很好的輔助效果。此外,魚丸醫師也推薦畫畫塗鴉,照顧者提供安全無毒、好抓握的畫具(大蠟筆、彩色筆等),讓孩子在紙上自由畫線、畫圈,不只是手指小肌肉訓練,還有色彩的刺激,這個階段不是要畫得像什麼,而是在畫畫的過程中享受快樂和創意的揮灑。
在社會發展方面,孩子開始會模仿大人,此時大人的以身作則更為重要,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玩假扮遊戲(Pretend play),假裝餵娃娃吃飯、打針或是假裝打電話、穿大人的鞋上班等等,這些看似簡單但都是孩子的社會化經驗整合。
兩歲到三歲
這一年有的孩子開始進入幼幼班的團體生活,有的孩子還在家中,但不論哪個生活型態,魚丸醫師認為這一年應是以生活自理、社會發展為核心,許多生活自理能力(諸如:洗手、吃飯、穿鞋、刷牙等)其實是各個精細動作的統合,照顧者應該從操作者轉為引導者,讓孩子自己練習。接續之前的親子日常互動,透過繪本、生活探索(逛市場、出遊等等),累積認知、語言、社會化的進步,欣賞孩子發展出的個人特質,這些都遠比「超修學科」來得重要的多。
其實,親子互動遊戲就是生活的實踐,其他媒材都是輔助,重點還是陪伴和情感的交流,父母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像做功課一樣表定一天要做什麼互動遊戲,做幾分鐘,把親子遊戲(例如:唱歌、共讀、Tummy time、出門散步去公園、洗菜、煮菜、做家事(拿餐具、吃飯、洗杯子等))內化成一種生活型態,一起體驗生活、親子共讀共玩就是促進寶寶情感和感覺統合發展的良方。